最近,和好几位听损孩子家长交流,发现他们的孩子都出现了学习跟不上的情况。有的家长干脆直接放弃,让孩子回到聋校,接受聋校更简单、慢节奏的教育。有的默认孩子学习落后的现状,准备开始给孩子寻找一技之长,将来好安身立命。
我们公众号曾经发表的《听障孩子的9岁梦魇》似乎成了现实,很多孩子到小学三四年级,真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并渐渐掉队。
听损要为孩子们的成绩全部埋单吗
从孩子康复到进入普幼、普小,再到跨入9岁“梦魇”,我也一直在体会,听损孩子究竟和健听孩子的差距在哪里,他们如此普遍的学习困难,真正原因何在?听力损失要为孩子们的成绩不佳全部埋单吗?
客观的说,听损对孩子在普校课堂的学习,是有负面影响的。国内的普校课堂,几乎没有一个是专为听损孩子改造的。教室环境、建筑材料和室内陈设,无一考虑到听损孩子的聆听需求。再加上进行课堂讨论和多人发言时,班里比较吵闹,听损孩子产生信息损失,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尤其孩子进入高年级后,老师教授的信息点密集,信息深度加深,孩子稍微不留神,加之环境嘈杂、听能受干扰,就会错过很多关键信息,造成课堂知识吸收率不同程度受损。
也有听损尖子生存在啊
我们年前对普校听损孩子家长的调查中,也发现,相当多听损孩子都反映,在学校很多内容没听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理科成绩尤其受到课堂听力不佳、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影响。外语听力成绩就更是强差人意了。
但是也有相反的例子。我们一位北京听损孩子周轩宇,双耳100分贝以上的听力损失,且听力补偿并不充分,孩子却在一所重点中学战胜一众尖子同学,成绩年级排名第一,保送进入该校高中部。妈妈说,孩子上课听得确实很差,快上高中了,才用上FM设备,孩子完全是凭借自学和意志力,才取得今天的成绩。
无独有偶,在我们平台经常撰文的小黑妈妈,也培养出一位听力补偿不佳,却是吉林省物理状元的孩子。
可见,听力问题只是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并且完全可以用其他手段弥补一二。
听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
在和很多听损孩子家长的访问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听损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并不高。似乎孩子只要能适应普校生活,取得一个中等左右的成绩,就算是摆脱听障、融入社会了。孩子有先天的缺陷,孩子学习起步晚,孩子听得也不好……都可以成为家长们对孩子要求不高的理由。
在当下普遍学生学习竞争激烈、老师要求严苛的大环境下,健听孩子要想不掉队、保持比较好的成绩和状态,都要脱掉好几层皮。听损孩子本来就有听觉信息收集不全的缺憾,如果心态上再得过且过,成绩下滑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还有一部分孩子进入普小后,家长的心态并没有调整到普校学习的要求和节奏中,还躺在过去康复成功的功劳簿上,暗自庆幸。认为康复这么硬的仗,自己都能打下来,孩子正常上个学,考个中等成绩,又有什么难的呢。这就严重低估了现行普校学习的难度和强度,也高估了自己康复孩子的成绩和效果。
用康复期思维模式应对普校学习
相对于普校课程学习,康复的时间短,目标单一、纯粹,再加之现在孩子助听设备佩戴得早,助听技术更加先进,很多孩子是不需要花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康复得不错。有的孩子甚至在家里就完成了康复目标,顺利进入普通幼儿园,追赶普通孩子的学习节奏,一步也没有错过。
但普小和初中阶段的学习,却是长期、复杂、多任务、多目标的。再加上竞争对手众多,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学习环境下,成绩不掉队,还真不是花一般功夫就能应对的。
如果家长还躺在过去康复期的思维模式里,认为孩子已经康复成功,以后随便学一学,能跟得上班级进度,再能和同学相处融洽,就更是大功告成了。将来学个一技之长,也不怕孩子混不到一口饭吃。这样的康复期思维,和孩子普校期学习要求、进度严重不匹配。
试想一下,没有任何障碍的普通孩子,家长都想法设法提要求、报课外班、加学习任务,来约束和要求孩子,而我们却止步不前,不进则退,自然,和班里健听孩子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在今年五月依依的家长会上,校长和我们分享一句话,“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目标定的高,还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如果目标定低一些,成绩自然就更不济了。这句话对我很有触动,对照一下,自己似乎也有对孩子松懈、偷懒的思想。
压倒孩子进取意识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听障孩子九岁魔咒这个命题,有多惊悚。咱们的孩子来自社会各阶层,他们的家庭背景各异,父母文化程度,对孩子学习要求也都不同,如果在孩子都没有听障的情形下,对这些孩子成绩取一个平均值,这个分数都不一定会很高。就像健听孩子里中等和差生比例不低一样。再加上孩子听障的因素,这个平均分会更低,也是在情理之中。
因此,不存在听障孩子学习能力就一定差,或者到某个阶段一定会下滑的定论。孩子成绩如何,主要看父母的要求和孩子的努力程度,听障的不利因素,在家长和孩子们的努力之下,是可以一定程度被弥补的。但对于不努力的孩子,听障拖下的后腿,可能成为压倒家长和孩子进取意识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