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是2015年的一项调查,全国大概就有2亿人有听力障碍,占总人口的将近16%;其中,更是有7000万人的听力障碍是致残性的(中度以上)。
不仅如此,最新的数据更令人恐慌!
2月12日,世卫组织发布数据称: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
到2050年,残疾性听力损失人士数量或将增加至9亿多.
相当于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残疾性听力损失。
如此庞大且可怕的数据,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仿佛隐形了一般,被太多人视而不见。
直到发现外界的声音越来越模糊不清时,听力却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于是在国际爱耳日的前夕,我们决定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来到成都的各个角落。
细细听一听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之声”究竟是怎样的?
「城市之音」
场景1:坝坝舞;场景2:地铁上;场景3:饭店;场景4:公交车上;场景5:机场;场景6:十字路口;场景7:摩托车飞驰;场景8:施工现场;场景9:夜店;场景10:仓库;场景11:装修现场
每天必须承受的噪音污染 消耗着1600万成都人的听觉
就在我们四川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患重度以上听力障碍的人中,有35.6%是由生产环境或生活环境中的噪音污染诱发的。
于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每天都在反复经受着听力的考验。
▲ 交通拥堵的路口,持续不断的发动机和喇叭声。
▲不分昼夜的施工现场
▲ 夜晚下喧闹的酒吧
▲ 机场飞机的起起落落
而在一张上海“城市噪声地图”中,通过颜色深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噪音就分布在我们城市的各个角落。全国更是有四分之一的城市睡在噪声之中。
如今的成都正深深地受听力问题所困,而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警觉程度之低,令人诧异。
因为耳机 第一批90后已经聋了
而比城市噪音更恐怖的是,目前全球约有11亿年轻人(12~35岁)因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如用手机耳机听音乐)而面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但如今的年轻人,耳机似乎已经成了戒不掉的依赖品。
无论是挤地铁、挤公交、看书、工作……都需要耳机,来阻隔掉可以干扰我们注意力的一切声音。
地铁里的2h里,全靠耳机打发时间
自述:岚岚 22岁
家住龙泉,在高新上班,每天坐地铁从家里往返公司要花费2个多小时。为了打发无聊的路上时光,几乎全程都戴着耳机,不是听歌就是追剧。
最近半个月,才发现自己在地铁上接打电话时经常听不清对方在讲什么。经医院确诊,竟是40-60岁人才容易患上的突发性耳聋。
经历过濒临无声的世界,让我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敬畏。
客服3年,一只耳朵已经受损
自述:小林 25岁
我的职业是客服,上班都需要佩戴耳机,毕业后一直做到现在,才工作两三年时就去医院检查过,一只耳朵已经就受损了,医生说以后听力都会差一些。
每次有客户在电话里对我们大喊大叫的,我们是真的很受伤。
如今听力损失已经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病,其中的罪魁祸首大多是耳机。
正常听力的成年人听阈在25分贝以内,连续8小时接触85分贝及以上的噪音,就会有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
为了听清耳机中的声音,若是将声音调到110分贝,相当于把电钻或起飞的螺旋桨飞机塞进耳朵,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拯救年轻人最后的避难所
有人说,耳机已经是年轻人最后的避难所,以及清净的地方了。只有戴上耳机,才能独享自己的一片世界。
没头发的焦虑都还在蔓延,如今避难所和耳朵要要保不住了。
但其实,只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半的听力损失病例可预防。
1.入耳式耳机对听力损害最大,其次是头戴式耳机,影响最小的是平头式耳机。
耳机音量最好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次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2.给家里“降噪”,家用电器尽量不要集中放在一个房间,除了定期保养和除尘外,到年限后及时更换。装修时家里多用“软包装”,比如多用墙纸、厚棉布窗帘、地毯,沙发多用布艺的,墙壁可以做些粗糙处理,这些都可以吸音隔音。
3.在窗边多摆绿色植物,尤其是体积大、叶子多的阔叶绿植物,它们有很强的吸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