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家里有老人的朋友们都经历过类似的对话,当我们以正常交流的音量和老人讲话时,他们会说听不清楚或总是打岔,觉得是说话的人口齿不清,让我们说得清楚一点,或是让我们大一点声说。很少会有老人能够主动发现自己有“耳背”,因为老人们经常会说:“我能听见啊,你说的话我都听见了,就是没听清楚而已”,经过一段时间,当周围的大部分人都抱怨其“耳背”时,老人们才会发现:“噢,原来不是别人口齿不清,而是我听的不清楚了”。
其实出现这样听得见却听不清的情况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言语识别能力下降了。那么有什么原因会导致我们的言语识别能力出问题了呢?造成言语识别能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①听力下降②中枢功能减退。我们的听觉系统可以分为两部分:外周听觉系统和中枢听觉系统。外周听觉系统包括了我们的外耳、中耳、内耳以及听神经。中枢听觉系统就是耳蜗核到听觉皮层的这一部分。外周听觉系统的功能是对声信号的传输和换能。中枢听觉系统对信号继续传输并进行一些高级处理,比如我们处理言语信号的能力和进行声源定位的能力都依靠中枢听觉系统来完成。在临床上,对于绝大部分的老年患者,他们都同时存在着听力下降和中枢功能减退这两项问题,这两项问题共同导致了其言语识别能力下降。对于一些比较年轻的突聋患者或有噪声性听力损失的患者,他们的中枢功能并未减退,只是因为听力下降导致言语识别能力下降。而听力未下降,只有中枢功能出现问题的病例则比较罕见。相信大部分年轻人对听力减退这一说法比较能接受,毕竟人老了身体机能不如年轻的时候了。可是老年人一提到“耳背”“耳聋”,很多人都矢口否认,又回到了一开始的“我能听见啊,你说的话我都听见了,就是没听清而已”,我们临床上遇到过许多否认自己听力下降,但是在检查完听力后发现听力下降,甚至听力下降很严重的病人。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会觉得自己的听力没有问题呢?在为大家说明原因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我们平时所说的言语是什么。言语是人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感知、记忆和思维基础上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我们平时所说出口的字、词和句子都是言语声。言语声中的元音都集中在低频,而大部分的辅音都集中在中、高频。如果我们的听力在“香蕉图”的范围之上,就说明在日常交流的音量下,我们可以完全听清说话者所讲的每一个音。可如果我们的听力在“香蕉图”的范围之下,在日常交流的音量下,我们就不能完全听到说话者所讲的每一个音。在日常对话中,该患者仅能听到元音和少部分的辅音,对于大部分的辅音都听不到。举个例子来说,“山”字的发音“shān”可以分为两部分:“sh”和“ān”,由于该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其只能听到“ān”的音,而听不到“sh”的音,所以对于“山”字,该患者听到的是“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对于一些中、高频听力损失的患者,他们的低频听力尚可,并不是完全听不到声音,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听力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并不能听到言语声中所有的音,这也是为什么这一类患者在日常的交流中总是打岔。
老年性听力损失一般都是以高频下降为主的听力损失,所以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听力已经出现了问题,自己却不知道,若没有尽早的进行干预,其生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干预那么当我们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了言语识别能力下降要怎么办呢?
以下是我们给您的几点建议:①您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并行听力学检查,以此来明确病因和病变部位。②明确病因后,及时选配助听器。③在平时和老人的对话中,尽量说得慢一点。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言语识别能力下降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听力学检查来明确病因。因为如果是突聋或是中耳问题,经过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我们的听力是有可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而对于一些听力损失时间比较长的患者,比如老年性听力下降,药物治疗可能已经起不到效果了,这时候我们就要尽快为患者选配助听器。听力师会根据患者的听力情况来调试助听器,使助听器只放大那些患者听不到的声音,从而提高其言语识别能力。
对于老年性听力损失的患者,其中枢听觉存在着功能减退,患者的言语理解能力下降,对于这种老年退行性病变,临床上还没有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所以在老人选配助听器后,在我们平时和老人的对话中,要尽量放慢语速,并使用一些简单易懂的词或句子,让老人能有充足的反应时间来理解我们所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