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样是不对的。长期不掏耳朵,就容易堆积过多耳屎,而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朵痛的情况。但也有不少家长会经常给孩子看耳朵,一旦发现有耳屎就掏个干净。不得不说的是,经常掏耳朵,也会带来一系列危害。因为孩子的外耳皮肤是比较娇嫩,与软骨膜链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
如果经常掏耳朵,用力不当就极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从而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另外,经常给孩子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一旦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就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还有一点,孩子比较爱动,如果在掏耳朵时,孩子乱动,还容易伤害鼓膜或听小骨,影响听力。
那家长到底怎么帮孩子清理耳朵?家长平时要定期检查孩子的耳朵,看看是否有耳屎过多的情况,若孩子出现耳朵不舒服,闷痛,听力明显下降,耳朵有不明液体流出时,家长千万不要擅自处理,最好找专业的医生。
你嫌弃的耳屎其实是“宝”
耳屎学名叫“耵聍”,在很多人眼中,它或许是种脏东西,但事实上耳屎可是个“宝”。因为耳屎粘附进入外耳道的灰尘,以及局部皮肤代谢产生的脱落细胞,起到清洁耳道的作用;耳屎富含脂肪酸,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耳屎能保护耳朵不受侵害,就像“哨兵”一样守着外耳道的大门,阻止异物侵入耳朵,保护耳道和鼓膜;
另外,耳屎能防止感染性疾病。因为耳屎具有一定的油腻性,如果耳朵进水了,耳屎就能防止脏水的侵袭,进而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发生。
为什么有人是油耳,有人是糠耳?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耳屎具有干湿之分,这主要与遗传基因有关。黄种人大多为干性,耳屎干燥呈片状,容易脱落,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糠耳;白人和黑人多为湿性,耳屎黏腻,不易掏出,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油耳,这些“油”其实是油脂和耵聍的混合物。有一些油耳朵的人总担心自己是否不正常,其实不管是油耳还是糠耳,都属于正常情况,如果身体容易分泌油脂,耳朵的“油”也会相应增多,如果没有疼痛等其他不适,就不是耳朵炎症引起,不用过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