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青少儿听力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0-6岁听力残疾儿童约有13.7万人,每年新生听障儿童2-3万人,儿童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听力残疾导致儿童言语发育障碍并影响儿童的心理成长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大家常常觉得耳聋是老年病,老年人才会有听力问题,其实不然,儿童和青少年也会出现听力问题。
听力障碍是出生时最常见的发育缺陷,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发病率约0.1-0.3%,然而听力损失在学龄期儿童中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出生时的比例。数据显示学龄前儿童听力障碍比例可高达19.5%,这其中包括了永久性听力损失及传导性听力损失。新生儿听力筛查无法检测出10%~20%出生后迟发的永久性听力损失 。
数据说明,永久性听力损失并不都能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被早期发现,据美国听协数据证据显示,患有影响学习的听力损失的9岁儿童中 ,其实50%是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的 。据估计儿童到学龄时 ,1000个儿童中大约9%~10% 的儿童患有可测出的单耳或双耳永久性听力损失。
学龄前儿童听力障碍可能是先天性,也可能是迟发性,两者均可由遗传及非遗传因素引起。迟发性听力障碍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提高,约30%永久性听力障碍为迟发性。迟发性听力下降一般用于定义出生时无听力异常表现,在出生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发生的听力损失,对于3岁至15岁的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永久性听力损失中迟发性听力障碍的比例约占11%至50%不等。有证据显示,中度及以上双侧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在儿童10岁以前呈上升趋势。抢占黄金筛查时间,对于孩子的听力问题至关重要,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并结合有效的早期干预服务,能使语言发育期正常或趋近正常。引起听力障碍的常见因素
先天因素遗传因素:约40%的儿童听力损失由遗传因素引起,由基因或环境因素导致先天性耳或听神经畸形可能是引起听力损失的原因。
产时因素: 包括产前、产期、产后导致听力障碍因素(感染、孕期用药及放射线的影响,缺氧、产伤、早产、低出生体重、高胆红血症、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黄疸等。) 后天因素感染:由各种急慢性传染病产生或并发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常见的有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伤寒、流感、水痘等。
耳毒性药物:目前已发现的耳毒性药物达100余种,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应用,成为我国儿童聋哑的主要原因,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均可导致听力受损。
慢性中耳炎:中耳炎在小儿发病率较高,其可引起传导性听力下降,慢性中耳炎经久不愈,亦可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创伤性:儿童脑外伤、头颅闭合性损伤均会使其内耳结构受损,引起听力障碍。
噪声:儿童的听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太大的声音刺激会导致孩子内耳的微细血管痉挛,供血减少,从而使听力下降,甚至导致噪声性耳聋。
保护听力,从小做起远离强声刺激和噪声尽量少带儿童到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家庭影院中的音响音量也应适当控制,制止儿童戴耳机听音乐、看视频以及打游戏的行为。
“三早”原则保护听力 对儿童的听力应该本着“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原则进行保护。儿童的听力损失在早期有时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家长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听力如果突然下降,往往是急症。早期的听力损失能够通过精密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发现。注意定时定点的带孩子前往专业耳鼻喉医疗中心进行筛查,发现越早,就诊恢复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