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听力设备需要调试的预警信号
艾声助听器信息网 2019-11-28

小龄儿童由于认知限制,无法准确的描述并反馈自己配戴助听设备后实际对声音的感知情况,因此,目前大多数调试都是根据客观测试报告或者软件默认的儿童公式进行调试的,但是默认公式并不能能够满足每个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儿童的日常行为来判断儿童是否听的舒服,听得清楚,确保儿童的助听设备处于最优化的状态。如果儿童日常活动表现出以下行为,就认为其助听设备不合适或者调试参数不恰当,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助听设备参数调试或更换助听设备。

基本的行为观察

1.儿童不想使用助听设备

如果助听设备验配良好,儿童应该想要每天都使用这个设备,并且会全天使用。如果儿童拒绝使用助听设备,这是一个最基础的警示信号。儿童不想使用助听设备,或许是因为太吵了或者不舒服,又或者是因为声音太小听不清。

2. 过敏性反应

对声音刺激的过度敏感也是一个直接的警示信号,如果儿童对听觉刺激具有眼皮跳动或者面部抽动,应该立即寻找专业人员进行助听设备调整。

3.对听觉刺激反应低下

如果儿童对声音无反应或反应弱,应该高度关注。

4.没有取得预期进步

如果儿童使用助听设备后,其行为表现未能达到相应的听觉年龄应该具有的进步,那么应该要复查听阈以及言语测听表现,已查明儿童未能取得预期进步的原因。

助听设备调试存在问题的警示信号

1.言语声音太小的警示信号

如果助听器无法提供足够的放大或人工耳蜗刺激量不够,儿童就会有许多行为表现,听力师或父母可以通过这些行为观察知道儿童听到的声音太轻。下面列出了儿童感觉声音太轻时会有的行为表现。对声音没有反应或者过度依赖视觉都是表示声音可听度差的警示信号,其他的信号可以辅助专业人员判断声音是否太轻。

助听设备放大不够或刺激量太小的警示信号

(1)助听器

A.儿童总是摘下助听设备

B.调高音量

C.依靠视觉信息

D.被叫名字时不回头或无回应

E.使用助听设备前后说话没有区别

F.自己的说话声音很大

G.听觉/言语/语言发展慢或不发展

H.言语测听结果70dB HL比50dB HL得分高12%及以上

(2)人工耳蜗

A.儿童总是摘下助听设备

B.调高音量或敏感度

C.依靠视觉信息

D.被叫名字时不回头或无回应

E.使用助听设备前后说话没有区别

F.自己说话像耳语声一样

G.听觉/言语/语言发展慢或不发展

H.言语测听结果70dB HL比50dB HL得分高12%及以上

儿童语言发展慢很有可能是因为言语语言输入缺乏。此外,某些专业人员认为儿童对助听设备存在一个适应的过程,从经验来看,只有助听设备没有发挥应该有的作用时儿童才会拒绝配戴人工耳蜗或者助听器,因为它们基本没什么用。年龄稍大的儿童可以通过调高音量和敏感度的方式使言语声变大。常规言语测听可以为言语声太轻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如果言语测听强度从50dB HL升高到70dB HL,儿童言语感知成绩提高12%及以上,就说明儿童在日常对话中感知到的声音太轻,需要提高增益或者提升刺激量。

如果大多数行为显示儿童感知到的声音太轻,我们可以观察到患者自己说话的声音是有变化的。助听器放大不够的时候,儿童通常说话会很大声,因为增加自己说话的强度,同时感知到放大后的强度也会增加。然而,使用人工耳蜗的儿童如果刺激量不够时,他们通常说话声音很小甚至是耳语声讲话。对这些儿童来说,声音强度没有上升,所以他们的声音通常很轻,这反映了他们感知到的环境,因为其他人说话也很轻,周围的环境声音也很轻。

如果听力师怀疑儿童言语声存在感知太轻的情况,可以先进行非正式的听检查,并对助听设备进行相关分析,保证其各项功能运行正常。如果助听设备各项功能运行正常,应该进行助听后言语测听,强度设置分别为35dB HL, 50dB HL, 70dB HL 来确认儿童对小声音,日常交流声和大声音的感知情况。如果阈值发生了波动,那么未助听纯音听力测试也要进行。一旦听力学测试完成并分析后,的确声音太轻,那么就需要调试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从而增加对小声音、日常交流声和大声音的可听度。最后,如果儿童目前的助听器无法提供对声音的放大,就需要考虑更换功率更大的助听器或考虑植入人工耳蜗。

2.言语声音太大的警示信号

从临床经验来看,过度放大和过度刺激是儿童听力设备调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过度放大和过度刺激将会对儿童的言语语言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下面列出了言语声过大儿童会表现出的行为问题。

声音过大的警示信号

(1)助听器

A.总是拒绝或摘下助听设备

B.调低音量

C.对大声音惊恐、哭泣或眨眼反应

D.对小声音有很敏感的反应

E.很安静或沉默寡言

F.自己说话声音很小

G.辅音感知差或异常

H.只有理解性语言没有表达性语言

I.言语感知在70dB HL的得分比50dB HL时差12%及以上

(2)人工耳蜗

A.总是拒绝或摘下助听设备

B.调低音量或敏感度

C.对大声音惊恐、哭泣或眨眼反应

D.对小声音有很敏感的反应

E.很安静或沉默寡言

F.说话很大声或粗糙声;

H.辅音感知差或异常;只会说元音或浊辅音

I.只有理解性语言没有表达性语言

J.言语感知在70dB HL的得分比50dB HL时差12%及以上

根据以上描述,儿童应该很想使用助听设备。因此,如果儿童使用设备时拒绝、退缩或感觉难受、哭泣,儿童或专业人员应该给予关注。此外,无论在任何时间,儿童会摘到助听设备或对大声音有惊恐或眨眼的反应,我们都需要高度关注。当儿童对远距离的声音或非常小的声音(如开门时和地毯摩擦的声音,用钢笔写字的声音)有明显反应的时候,也应该怀疑有过度放大或过度刺激的问题。当儿童无法忍受在隔声室70dB HL的言语声刺激时,或者当言语刺激播放强度从35dB HL提升到50dB HL、从50dB HL提升到70dB HL时,患者言语识别得分会明显下降,就表明儿童的助听设备存在过度放大或过度刺激的情况。Berger等2011的研究表明,过度刺激或过度放大会使儿童注意力短,焦虑不安等。

过度放大或过度刺激也会对言语语言发展具有不利影响。首先,这些孩子讲话的音质会受影响,前面已经提到过,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使用助听器的儿童讲话声音通常比较小,因为他们想要降低言语声的强度。然而,使用人工耳蜗植入且过度刺激的孩子会接受比实际声音要大的言语声信号。这些孩子的家长会抱怨他们的孩子讲话声音非常大,不会模仿耳语声。言语治疗师也会反映儿童嗓音异常,但是治疗并没有明显效果。一些案例中,过度刺激的儿童会表现出很少的牙牙学语声或完全不说话,因为他自己的声音太大了听起来不舒服。

此外,如果声音太大,就会出现失真和掩蔽。因为听力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过度放大或过度刺激会使辅音听起来模糊,导致辅音习得较差,儿童只会说元音或浊辅音,因为就算是清辅音,过度放大后也会听起来很响。Berger2011报道,除了拒绝使用助听设备或对大声有强烈反应,过度刺激的儿童对于不同词语的界限区分较差,且对高音调的修饰较差。另外,这些孩子虽然接受了正确的听觉和言语治疗,但是音质和发音却没有改善。最后,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理解性语言通常发展正常,但是表达性语言发展异常。

3. 言语声音听不清的警示信号

首先,和其他的言语感知问题一样,干预者必须认识到助听设备会影响言语清晰度。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处理器应该每天进行检查确保麦克风和其他的配件运行正常,不是由于这些配件的异常而导致失真。如果父母或听力师无法确定某个零件是否正常工作,应该对其进行分析或更换。当儿童可以听到言语声但是听不清言语声时,行为表现如下:

言语清晰度差的警示信号

(1)助听器

A.依靠视觉信息

B.说话音质差或不正常

C.辅音发展异常

D.特定的辅音总是被遗漏或替代

E.言语产生没有提高

F.助听器程序很平或严重向低频或高频倾斜

G.对小声音和日常交流声的增益差别过小或过大

H.在35dB HL、50dB HL 或噪声下的言语测听表现很差

(2)人工耳蜗

A.依靠视觉信息

B.说话音质差或不正常

C.辅音发展异常

D.特定的辅音总是被遗漏或替代

E.言语产生没有提高

F.人工耳蜗map很平或严重向低频或高频倾斜

G.T值和C/M值得差异过大或过小

H.在35dB HL、50dB HL或噪声下的言语测听表现很差

儿童听到什么说什么,这意味着发音错误是听不清所造成的。因此,儿童儿童言语产生精确的反映了儿童的言语感知,父母和专业人员应该仔细观察儿童的言语产生、遗漏和替代。除了考虑正常的发展替代模式以外,还总是存在这种问题就提示儿童言语感知存在问题。

听障儿童想要在英语口语中获得较好的言语产生,他们必须能够清楚的感知44个音位。然而,许多听力师和父母使用林氏六音测试,他们认为六音测试代表准确的音节感知。尽管六音可以表明儿童能够感知言语频谱,但它对于儿童音节感知的信息还是很有限。Hewitt等人对于230例耳蜗植入儿童的研究表明,大多数言语感知错误通过林氏六音无法鉴别。此外,这个研究表明如果通过林氏六音或其他元音测试发现儿童对于大多数元音感知都有问题,那么整体调机可能存在问题。

言语产生的评估大多都是言语治疗师完成的,听力师可以考虑要求患者提供言语报告。根据测试报告,我们可以针对性的调试儿童感知较差的频率段,而不是整体提升或降低,通过针对性调试,我们可以增强对某些音节的感知,同时不会影响儿童对其他音节的清晰感知。

4.言语声音不平衡的警示信号

双耳聆听的优势已经被大家所认可。双耳聆听具有总和效应,双耳接收信号会比单耳接收信号听到的声音更大、更清楚。此外,双耳输入的声音应该平衡,从而防止耳间干扰,导致一侧耳输入的声学信号干扰另一侧设备输入的清晰的听觉信号。这种相互关系描述为Stenger原则,即如果听觉信号同时从双侧耳以不同强度输入,那么只有较大的那个声音才会被感知到。

尽管听力师熟知双耳聆听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部分专业人员没法将这些基本原则应用到双耳技术中。听力师调试的时候会保证单侧设备分别调试到最佳状态,但他们也必须确定双侧设备组合是否处在最优化状态。当患者只使用一侧助听设备时,助听器编程算法会自动考虑到要弥补总和效应的缺失。然而,当患者有了第二只助听设备时,如果第一只设备没有进行重新调试(通常降低增益),那么第二只设备的最优化调试也不复存在。研究发现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标准化的调试方法并不会进行双耳平衡调试。因此,应该降低单耳调试的增益从而补偿双耳总和效应。此外,如果双耳不平衡或因为总和效应导致强度过大,儿童将会拿掉电池或关掉大声的或产生干扰的助听设备,从而使声音听起来可以接受。儿童和家长不会意识到是因为总和效应出现了,而是会觉得是新的设备产生了过大的强度或干扰,因为没有使用第二只设备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会存在。下面列出了双耳不平衡的行为反应。

双侧助听设备响度不平衡的警示信号

双侧助听器、双模式、双耳蜗

A.总是朝向一侧定位

B.将一侧耳朝向扬声器、音乐或电视

C.当一侧设备掉下来时,并不会重新佩戴

D.当佩戴好第二只设备时惊恐、眨眼或小声询问

E.一只设备电量耗尽时并没有察觉到

F.使用第二只设备后,并没有重新调试原始的助听器或人工耳蜗

G.儿童可以明确说出一只助听设备声音比另一只大

如果儿童有了另一个新的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即使还在适应的过程中,儿童也能立马感受到双耳聆听的优势。如果两个设备都重新调试并做了平衡处理,两侧设备同时使用,音质会更好。如果第二只设备调试好以后,没有重新调试第一只助听设备,应该要重点关注。如果两侧响度不平衡,那么只有响度较大那一侧的声音能够被感知到,就会造成拒绝新的听力设备或者某一侧听力设备并没有发挥最优化的情况。

评估双耳平衡通常比较容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儿童“哪边耳朵的声音更大,这边还是那边?”正确答案应该是“我不知道或一样大”,通过这样提问,听力师可以基本知道双耳平衡的情况,从而提供调试思路。也可以分别进行好耳言语感知测试和双耳言语感知测试,来明确双耳累加效应是否在对小声音的感知中体现,否则就表明某个助听设备增益太大。如果双耳平衡,那么双耳听觉感知测试应该比单耳的感知测试要好,尤其是在噪声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