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配了眼镜后,视觉都得到极佳的矫正效果,但是对比助听器行业,对效果完全满意的听损使用者比例却不高。大多数使用者都抱怨在有噪音或人多的场所中效果不佳。
听力损失的原因
了解“为什么助听器在噪音环境听不清”的问题,要先了解听障者听力损失的原因。大部分听障者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或者混合型听力损失,是因内耳毛细胞或听觉神经损伤所引起的,与之类似的眼科病症是“视网膜脱落”和“视神经萎缩”。
大部分视力不好的人是近视、远视、散光,这是眼睛一种晶状体屈光不正常的表现,还与角膜的弧度有关,与之类似的耳科病症是“中耳炎”和“听骨链断裂”等传导性听力损失。
凡是因内毛细胞或听觉神经损伤所引起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他们的困难不仅是在音量变小,对声音频率的接收与分析能力也都会受到影响,以致他们失去了听力正常者经常运用的“选择性听的能力”——当有多种声音同时存在时,一般人能集中听力,只听自己想要听的声音,而让其余的声音自然地退居为背景。失去这种能力,就像选台器坏了的收音机一样,对不准收听者想要听的电台频率,而不得不同时听到许多电台的广播,结果是什么都听不清楚。而助听器的设计基本上只是一部放大器,它将所有进入助听器麦克风的声音,不管是否为使用者想听的声音,都一律同等放大。
所以无论音量放大多少,助听器也像一台只能调音量却无法选台的收音机,并不能彻底解决清晰度的问题,于是造成使用者抱怨“安静的时候还可以,人一多我就听不清楚了”。目前最有效的改善噪音干扰方法,仍非助听器内部信号处理,而是使用「方向性麦克风」,或将麦克风尽量放在靠近说话者的位置。
助听器技术困境
另一个造成助听器效果未能满足使用者期待的原因,是技术上几乎不可避免的困境。在正常情况下,语音中充满了重叠的线索,以便让我们的耳朵做语音识别,所以即使某些线索被环境中噪音所掩蔽,其它的线索也足够供你我做正确的识别。
然而,当自然语音透过助听器依照听障者的听力状况处理后,原本蕴含在信号内的线索反而被破坏了,导致听障者戴上助听器之后,反而可能失去更多的语音辨识线索——“戴了助听器还不如不戴时你大点声说话听得清”。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技的进步,助听科技也朝数字化发展。目前市面上基本都是数字式助听器,选配此类助听器时,只须将听力图资料输入厂商提供的计算机程序,省去了以往临床测验的步骤。我们希望,助听器终将突破其技术瓶颈,实现和眼镜相当的满意度,更好地受益于听障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