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隐性听力损失
艾声助听器信息网 2020-10-21

  听力减退并不是老人的专属,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龄在12-35岁之间的年轻人正面临永久性听力损失的风险。年轻人不科学的生活习惯或是经常暴露在较大的噪音环境中,是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隐性听力损失

  噪声、衰老和耳毒性药物是目前明确与隐性听力损失相关的3种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导致耳蜗传入通路病变,该病变不影响绝对听觉灵敏度,即常规听力检查的阈值正常,而仅表现为噪声环境中言语识别率下降。

  对于隐性听力损失患者来说,其听力图很可能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因此,隐性听力损失是一种不易用常规听力检测方法测量的听力损失。

  隐性听力损失患者的主要损伤部位是内毛细胞突触。国外研究发现,患有突触病变的听神经病人modulation(调制)较差,通过佩戴具有慢压缩方式的助听器则可以改善modulation(调制),提升言语识别率。

  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慢压缩比快压缩获得了更低的modulation(调制),慢压缩对于患有突触病变的老年群体在时间分辨能力上有更好的效果,在助听器佩戴后评估也体现出较好的效果。因此,只要验配得当,隐性听力损失患者可获益于助听器。

  听力正常也存在真伪?

  我们知道,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kHz。所谓的正常听力就是平时能够与人正常交流,能听到悄悄话;从听听力学角度说,就是纯音测听时听阈值≤25dB。

  在正常听力人群中,有的人做常规的125Hz~8kHz频率范围(该范围包含了绝大部分言语频率)的纯音测听时结果正常,有些人的听力更好些,能听见风声;而有些人的听力感觉差一下,在有背景噪音情况下听得到却听不清、听不懂言语(即噪声下存在聆听困难)。那这种情况下,正常听力是 否真的正常?

  近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研究人员使用噪声下数字测试(Digits-in-noise,DIN)、患者自我报告听力问卷来评估8kHz以上频率(如10kHz、12.5kHz、14kHz、16kHz)的听力阈值,用以评估超高频纯音阈值的临床价值。

  隐性听力损失的原因

  隐性听力损失的原因有噪音曝露、耳毒性药物或衰老,其中,噪音曝露的风险最大。我们往往会低估了噪音对听力的影响。很多人接触完响亮的噪声之后,例如,听一场音乐会,会发现整个世界变得非常安静。此时,我们的听力已经发生了暂时性阈移(TTS),也就是听力暂时性下降。通常,脱离噪声一段时间之后,随着自身的修复,听力会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我们原以为听力恢复正常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其实不然。

  响亮的噪音不仅会损伤您内耳的毛细胞,还会损伤听神经细胞。当听神经细胞受损时,就会导致在嘈杂的环境里无法分辨出特定的声音。

  这是因为当听神经细胞损伤时,听神经失去了与毛细胞的联系,因此它们无法向大脑发送信息。因此,大脑接收到的声信息就会变少,且质量变差,从而导致大脑无法正确地解析这些信息。

  隐性听力损失的症状

  通常,隐性听力损失不会影响在安静环境中聆听声音的能力,但是,当有背景噪音干扰时,隐性听力损失患者却很难听清楚声音。

  隐性听力损失的影响可能被严重低估。这是因为许多年轻人会去吵闹的音乐会或KTV,或者戴着耳机听响亮的音乐。这些年轻人患有隐性听力损失的风险非常大。如果年轻时患有隐性听力损失,年老后可能会遭受更为严重的听力损失。

  如果我有隐性听力损失,我该怎么办?

  如果您怀疑您可能有隐性听力损失,您应该去专科医院,告诉医生您的听力问题。听力师可以通过特定的检查,鉴别和诊断您的听力问题,并帮助您治疗您的听力损失。

  研究显示,隐性听力损失患者可以获益于助听器。助听器的方向性麦克风和无线麦克风技术可以改善信噪比,提升噪音环境中的言语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