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和耳聋有没有关联?
艾声助听器信息网 2020-05-26

人之所以会讲话,这完全是通过后夭学习获得的。学习语言的基本条件除了要有健全的大脑外,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听力。据近代科学研究,正常发育的婴儿在胎儿期就已有听力,并习惯于倾听母亲的心跳声。所以妈妈若左手抱婴儿,则孩子可因听到母亲心跳声而比较安静。新生儿一般在两周后听觉开始集中,并逐步对世间的声音有所反应,特别是悦耳的轻音乐往往会使婴儿情绪愉快,甚至会使婴儿从大声啼哭中安静下来。

孩子出生半年后开始呀呀学语,但起初发出的都是一些原始音,到1岁左右,语言学习便进入飞跃阶段。此时若无听力,就不能学会说话,即成为聋哑儿。一般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掌握日常生活用语,由于反复实践的机会尚少,语言能力尚不巩固,此时若失去听力便失去了语言强化的机会,原已学会的话语还会忘记,最终也将成为聋哑。

如再长大些,到7-8岁,情况就好得多,此时即使耳聋,多能保留原有语言能力,只不过久而久之在语音语调上有些走样,但基本上还能进行语言表达。如果在成人,则由于语言功能早已健全,不可能再有语言障碍,虽聋而不会哑。归根到底,产生哑巴的根源在于幼时的听觉障碍,在于聋。

有些长带了聋哑孩子来求治时往往要求医生详细检查孩子的舌、咽、喉等发音器官,认为是“舌头下面的筋绊住了,才不会讲话。”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发音器官有病只会使声音嘶哑、语言不清或咬字不准,而绝不可能不会讲话。因此诊治的重点应放在耳聋上,只要有一定的听力和良好的大脑,便可学会讲话。上面所说的聋哑,大多是全聋(听力损失90分贝以上,大声叫喊也听不见)造成的结果。

如果是中等度聋(听力损失40-55分贝),则尚可勉强听到日常会话,大多数患儿表现为讲话推迟1年左右,以后慢慢仍会讲话。’若是重度聋(听力损失55-70分贝),只能勉强听到大声讲话,这种患儿的说话能力最少得推迟2一“年,而且往往讲话不清,有不完全性语百障碍。耳聋患儿中还有很多是高频听力损失,低频听力保留尚好,如耳毒性抗生素中毒性聋放是如此。此种患儿往往念二、五、八等低频词尚清楚,念三、四、七等高频音则困难,这种现象同样说明有耳聋存在而不是“大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