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失不仅是听不清
艾声助听器信息网 2020-04-21

  戴上耳机沉浸音乐世界时,或许你的听力正在丢失。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有11亿年轻人由于经常在个人音响设备上或娱乐场所收听超强音量的音乐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苏州市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名誉组长、苏大附一院副院长刘济生指出,造成听力损失的原因有很多种,除先天性因素,还有药物、长时间的噪音接触、疾病等。他说,听力损失导致的伤害不仅是听不清听不见。

  听力损失的“连带伤害”

  俗话说“十聋九哑”。耳朵听不见,为什么嘴巴也跟着说不了话?苏州市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组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于亚峰指出,这是听力损失带来的连带伤害,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对婴幼儿来说,由于缺少正常的听觉刺激,在听中枢发育关键期的婴幼儿可能因为听觉剥夺,发生听觉及言语中枢的异常发育,因而出现“十聋九哑”。他说,针对脑发育已有研究表明,与同龄人相比,听觉剥夺不止会影响听和说,还会引起婴幼儿学习、注意、短时工作记忆等其他认知能力的降低。

  儿童、青少年时期如果发生听力问题,可能会导致已经发育的语言功能的退化,比如口齿不清,由于听不到或听不清外界的声音,可能导致学习水平降低及社交障碍,以及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自闭、自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成年人的听力问题更多体现在人际交往,同青少年一样,可能导致心理健康危害。同时,在工作中、生活中可能引起安全隐患。由于听力问题,可能导致择业范围变窄、就业障碍,出现因聋致穷现象。

  老年人耳聋会使老年人更加孤独,给心理造成创伤,反应迟钝,智力衰退。研究表明老年性耳聋与脑萎缩、老年性痴呆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听力下降、听功能的废用,可能会加重萎缩、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的到来。因此,老人在听力减退早期即应佩戴助听器。

  是谁“偷”走了听力

  30岁的张先生,儿时和正常孩子一样,可以听见母亲的呢喃。五六岁时的一次发烧让他逐渐陷入无声世界,直到去年经济上得以改善,张先生才来到苏大附一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苏州市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秘书、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陶朵朵博士介绍,我国致聋主要原因包括先天性遗传性聋及后天药物性聋。先天性遗传性耳聋,即耳聋患者由于遗传而携带致聋基因。随着我国对耳聋这个疾病的重视,耳聋筛查工作的大力推广,先天性耳聋患者基本可以得到早期发现及干预。目前的成年耳聋患者,不少是因当地医疗水平有限对耳毒性药物认识不够导致他们在孩童时听力损失,又因家长认知不够或家中经济条件差无法及时获得后续治疗从而因聋致残。

  随着社会发展及医学进步,先天遗传性聋及药物性聋的病例日益减少,但新出现一类后天获得性听力损失人群即青少年。由于目前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一些中学生、大学生,甚至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过度使用音响设备(比如耳机),出现一些较隐蔽的程度不等的听力损失(多为轻度),通过家长或老师反映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来医院就诊,而自己往往并未察觉。

  29名专家组成技术支撑

  “在苏州,听力残疾人数占残疾人的10%。”市残联群宣处任荣荣介绍道。

  于亚峰说,防聋治聋的关键是两个字:早、广。早即尽早发现、尽早干预。广即防治覆盖面要广。防聋治聋重点人群是一小一老。婴幼儿是大脑发育关键期,听力损失将引起听觉、言语、认知等多方面异常,最终导致“十聋九哑”,因聋致残。他说,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防聋治聋工作开展良好,包括对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及基因筛查、学龄儿童的听力监测、成年人健康体检中对听力的检测、老年人听力损失评估及鉴定。但仍有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只开展了部分或完全未开展以上项目。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往往得不到老人及家人的重视,听力损失尤其如此。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专家说,老年人的听力损失易产生误听和误解,因而与家人的交流质和量都在下降,同时对家人的依赖性更大,社交活动也受到一定限制等等。而一些独居老人,除此外,听力损失导致安全隐患,曾有报道耳聋老人因听不到消防警报而被烧死,或者因听不到汽车喇叭而出现交通事故。

  听力损失是全球流行最广的感觉器官致残性疾病,有效推动防聋治聋工作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去年,苏州成立市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指导组由刘济生等29名专家组成,主要协助制定落实全市防聋治聋规划,开展防聋治聋专业人员培训,推动适宜耳科技术的研究、推广普及和规范化临床应用,开展防聋治聋相关学术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