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是规律的,个体差异大
0~3个月的婴儿
1.听觉:新生儿刚出生时对声音不敏感,随着月龄的增长,对声音的敏感性慢慢增强。2个月左右时,对一般大人平常说话声音,可睁开眼睛,或前臂曲屈,或全身抖动,或两手握拳;对大的声音可出现惊跳反应。大约3个月时,婴儿能分辨出不同方向发出的大的声音,有时会向声源慢慢转头,会关注熟悉的人说话,会对着说话的大人微笑,对母亲的声音更为明显。2.言语:此时期多为满足生理要求而发出的一些反射性叫唤声,如/i/,/a/,/u/等,声调较高。出生后5-6天,可发出“啊、诶”的声音,当饥饿、生气、疼痛或不舒适时,会发出叫喊声或哭声,2个月左右能发出和谐的喉音,如“咿呀”声,回应大人说话会发出“呜呜”声,3个月左右,可从声道后方发出咕咕声。
4~6个月的婴儿
1.听觉:距离耳旁50cm左右,对大人小声说话声会做出可信的反应。6个月左右时,听到熟悉的声音,如听到母亲的声音时会停止活动,或将头转向声源,一般只能缓慢判断左右两侧的声音(声源定位先发育左右两侧)。
2.言语:此时期会大声笑,会发出高、低、大、小和唇颤的不同声单音节,如/ah-goo/、/ah-ge/,咂舌声更为明显。其特征是伴有原始元音的音节,如/a a a/,/e e e/,并具有连续性。虽然发音具有连续性,但仍属于无意识的发音阶段。从出生到此阶段的发音,由于只有元音的音节,故将此类发音称为“过渡喃语”。
7~9个月的婴儿
1.听觉:对声音的定位能力有明显提高,对轻微的、有意义的声音表现出兴奋。知道自己的名字,会辨认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如摇手表示“再见”等。
2.言语:此时期可发出/man manman/, /ma mama/,/bababa/, /da dada/等多音节。此阶段的发音没有明确的指示对象,但具有节律性和反复性,故称为“标准喃语”。未经过特别训练的养育者也能识别出婴儿所发出的标准喃语。会观察别人的动作,如有时会跟着音乐摇动。
10~12个月的婴儿
1.听觉:对声音能定位,但如果反复给无意义的声音,婴儿会产生厌烦。会对名字和“不”做出反应,可辨认一些短语,如“睡觉觉”。
2.言语:有意义的单词出现阶段,主要为拟声拟态词,个体差异较大。会模仿大人所发的简单音节,说一、二个或多个有意义的词,如吃饭:/ manman/,能懂几个较简单的词句,如再见:/baibai/,妈妈:/ma ma/,爸爸/baba/。能叫出几个简单物品的名称,如狗狗:/wangwang/。开始对一些词义理解,使用单词结合手势和环境可以进行交流。会模仿别人的动作,能跟着音乐节奏敲打或摇摆,会区分人和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