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们介绍了唇语女孩江南梦靠读唇成为清华博士的故事,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有小伙伴质疑这种康复模式不科学。那么,听障患者在言语康复过程中到底该不该学习读唇语呢?唇读对听障患者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是否会造成听觉能力进一步弱化呢?2019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魏朝刚主任,详细介绍了唇读对听障人群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小编整理了以下要点,或可作为参考。
多数听损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唇读能力
一种感知模态的剥夺可以刺激另一种代偿性的感知模态增强,比如长时间的耳聋可以导致对视觉信息的较大依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感知代偿理论。聋人会表现出自发的感知代偿,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唇读。临床发现绝大多数听力损失者有不同程度的唇读能力。
对413名听力损失者调查显示,日常遇到的言语声大多数来自于另一个人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能看到对方的面部(包括唇部运动),因此听觉和视觉信息的结合是大多数听力损失人群言语理解的基础。魏朝刚主任认为,视觉信息对听力损失者帮助作用很大,对正常听力的人群在噪声环境下也有这种帮助作用。
唇读如何影响听损患者言语识别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对103例学龄及以上语前聋儿童进行测试,观察不同程度听力损失者在三种聆听情况下的言语识别率的变化。三种聆听情况如下:
单独听觉信息(auditory-only,AO)
单独视觉信息(visual-only,VO)
听觉联合视觉信息(auditory-visual,AV)
根据受试者的基线听力水平,分为以下4组:
A组:无法完成噪声下言语测试者
B组:10.0dB≤SNR50<15.0dB
C组:5.0dB≤SNR50<10.0dB
D组:SNR50<5.0dB
结果表明不同听力水平者单独听觉信息识别情况下言语识别率无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听力损失程度的受试者均能利用唇读信息在言语识别上获益。唇读作为帮助听力损失者接受日常交流信息的重要辅助手段,其识别能力随着受试者的年龄、唇读经验、助听器佩戴的时间和人工耳蜗植入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听力损失程度不是唇读技能发展的充要条件,但与低频听力损失有弱相关,听觉辅助(HA、CI)后,有助于提高唇读语音技能。听觉辅助干预的时机、家庭听觉语言交流环境均有助于提高唇读技能。
唇读是否影响听损患者的听觉能力
对于听力损失患者,视觉信息的确可以补充听觉信息,采用视听结合模式是可以提高言语识别率的。在噪声环境中,视觉信息,甚至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信息源。唇读对听觉障碍者极为重要,当音量较低或噪音较大时尤其如此。看话人通过观察说话人的口唇发音动作、肌肉活动及面部表情,形成连续的视知觉,并与头脑中储存的词语表象比较和联系,进而理解说话者的内容。在不同情况下,噪声环境变化时,听力损失程度更重时,记忆、认知能力(老年)下降时,发挥作用的占比就会增大。视觉语言信息可以使听话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特定人的声音,而“屏蔽”掉其它声音信息源。日常交流时使用唇读信息后,并不能影响听力损失者的听觉能力,即不存在唇读对听觉的“挤占效应”。
因此可以适当训练听障者的唇读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思,从而提高沟通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当然,在言语康复训练中,也要避免过度依赖唇读的现象发生,看话训练作为理解语言内容的辅助,仍要以说话训练,听能训练为主。魏朝刚主任建议我们在听力损失的相对应时间段针对性的甄选干预措施和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听障人群交流能力获益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