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技术是现阶段语后聋和儿童语前聋患者获得听觉与提高言语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外的人工耳蜗植入的对象呈现低龄化,政府及社会各界慈善支持项目也多限定在14岁以下的儿童。然而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日趋成熟,14岁以上的青少年、成人语前聋患者的人工耳蜗需求日益扩大,通过了解,这部分人群数量依然巨大,且希望通过手术改善听力意愿强烈。未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青少年、成年语前聋患者中多数是因为当时人工耳蜗技术尚未成熟或者家庭经济因素等一系列原因错过最佳手术年龄,对于这部分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是能否改善听觉及言语能力、建立心理自信和提高生活质量这个问题,使他们是否应该纳入手术对象成为了艰难的抉择。
18个月前发生的听力损失被称为语前聋,18个月到3岁之间发生听力损失的被称为边缘语前聋。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语前听力损失的初级听觉皮质AI(primary auditory cortex within Heschl’s gyrus)和更高级的听觉中心(secondary auditory cortex (A2) along the superior lateral surface of the temporal lobe)相对隔离。
Naito等1997对比了语前聋和语后聋成年人植入后的皮层组织,发现语后聋患者听到言语,A1和A2都会激活,语前聋听到言语只能激活A1,如下图所示,语前聋患者的听到言语刺激时大脑激活区域比正常人明显减少,Nishimura 1999和Hirano2000的得出类似的结论。A1和更高级听觉皮质的明显分离被认为反映了初级听觉皮质A1的突触发展异常。孤立的A1相反会被长期的非听觉刺激影响。
这个假设被人类影像学研究证实,研究发现听力障碍者的A1会被非语言的视觉刺激激活,但听力正常者不会。因此认为,非听觉信号占用初级听觉皮质导致言语处理的皮质网络功能失调。在听力正常人大脑,这些区域是进行语音处理的。因此推测,长期听力剥夺的语前聋成年人植入耳蜗以后,其言语处理能力可能会受到限制,虽然能够重建听力,但是言语分辨能力无法有效建立。
基于此,学者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接下来我们看看那些长期听力剥夺的语前聋成年人植入耳蜗以后,他们能否获益呢?
长期听力剥夺的语前聋成年人植入人工耳蜗后,重建听阈能够能够恢复到30 dB A左右,能够感知常见的环境声音,例如动物叫声,电话铃声,汽车喇叭等,其生命质量有一定提高(安全感,自信心等)。但是,植入人工耳蜗后仅依靠听觉进行口语沟通的可能性较小,如果患者术前采用唇读看话进行沟通的话,术后言语识别成绩较仅使用手语进行沟通的患者言语识别能力要好一些。Kumar2016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术前使用手语沟通的患者,术后沟通方式依然是手语,声音仅作为辅助。因此,对于长期听力剥夺的语前聋(3岁前听损)成年人,植入人工耳蜗需要谨慎考虑受益,抱有合适的期望值。